元氏一中河北省石家莊元氏縣**中學,是省級示范性高中。地處巍巍太行山東麓,建于千年古縣元氏縣城文廟舊址。自1952年開始,一脈文風薪火相傳六十載,為高等院校輸送了數萬名優(yōu)秀大學生,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2003年9月,整體搬遷于現(xiàn)址,新一中按照省教育廳“23515”標準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占地150畝,總投資4975.1萬元?,F(xiàn)有教學班64個,在校學生4180名,教職工297人。是市級文明校園、市級花園式學校。臺胞朱景文先生出資修建了多功能報告廳——景文樓,河北省秋華教育基金會資助設立“秋華理科實驗班”。 元氏一中學校介紹 河北省石家莊元氏縣**中學,是省級示范性高中。地處巍巍太行山東麓,建于千年古縣元氏縣城文廟舊址,自1952年開始,一脈文風薪火相傳六十載,為高等院校輸送了數萬名優(yōu)秀大學生,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2003年9月,整體搬遷于現(xiàn)址,新一中按照省教育廳“23515”標準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占地150畝,總投資4975.1萬元?,F(xiàn)有教學班64個,在校學生4180名,教職工297人。是市級文明校園、市級花園式學校。 元氏一中學校歷史 1947年12月3日,元氏縣城宣告解放,百廢俱興,教育開始發(fā)展。1949年元氏縣成立四所高小,設在文廟內的**高小,簡稱“一高”,就是元氏一中的肇始。 1951年元氏縣開始恢復初中教育,在元氏師范開設初中班。1952年春初中班由元氏師范遷到“一高”。是年9月2日“一高”停辦,原初中解散,重新正式招四個班,校牌改為“元氏縣初級中學”。學校只有一排舊式平頂教室四所,學生宿舍設在北邊低矮的民房內。 1953年新蓋兩個教室,暑假招兩個班,上級派來校長彭敬之,這是元氏一中歷史上**位校長。 1956年暑假,招兩個高中班,學校改為元氏中學。由于學生增多,在舊城東南隅,將水坑填平,在一片廢墟上修建了田徑場。 1958年學校為擴大規(guī)模,將學校周圍的民宅全部買下劃歸學校,但在1961年反對“一平二調”時,均又被歸還原主。 1959年5月1日,在元氏中學田徑場上召開了元氏縣**屆體育運動會。但在三年困難時期,學校開始“勞逸結合”,體育課停上,田徑場種地,體育器材入庫。一直延緩到1962年底,體育課才得以恢復。 1960年,高中4班學生何少存在大學畢業(yè)后歷任河北交通廳廳長,河北省副省長,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1963年高中12班學生劉青志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yè)后任航空學院教授,授少將軍銜。1965年高中18班學生尹孟銀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文革前元氏初中班排到了54班,高中排到了24班,文革中各班級按軍事編制(營連排),學校名稱也經過幾次變動,由元氏中學改為五七學校,1976年改為五七大學,1978年將學校改為元氏一中,一直延續(xù)使用。 1984年12月,胡成元任元氏一中校長兼書記,1985年教學大樓竣工投入使用。每年高中招八個班,教學質量年年提高,很快便跨入全地區(qū)先進行列,并連續(xù)數年高考成績獲全地區(qū)榜首。1988年高考薛風敏獲全省外語類狀元,為校爭了光。從1989年開始高中各班開始以年號編級排班,當年高中最后一個班為115班,初中為21班,畢業(yè)后不再招初中生。 1991年五層公寓竣工使用,1993年實驗樓投入使用,盡管學校建設盡量完善,但受條件限制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作為一所重點學校已漸漸地不附合重點中學的要求,需要搬遷。 1998年耿瑞甫任校長期間,作了大量的工作,終于在2002年6月17日實現(xiàn)了新校區(qū)建設工作的奠基儀式,為以后的搬遷打下了基礎。 同年胡聯(lián)彬任一中校長,于2003年9月22日實現(xiàn)學校的整體搬遷工作,這樣元氏一中告別了半個多世紀在文廟辦校的歷史,搬到城北文化路西端新校址,學校占地150畝,建筑面積5.72萬平方米。2003年10月通過了河北省教育廳“省級示范性高中”驗收。 由于種種原因,元氏一中在整體搬遷后遇到了空前的困難,高考成績連年下滑,學生大量流失,引起全縣人民的關注。2007年縣委縣政府面向全縣公開招聘校長,2007年6月4日,原教育局副局長張增彥同志走馬上任。張校長帶領新領導班子,面對一窮二白,內憂外患的局面,提出了“我們的決心就是我們的資源,我們的信念就是我們的未來”的口號,決心“不負全縣重托,再鑄一中輝煌”。 短短四年的時間,一中迅速從困境中崛起,浴火重生,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各項事業(yè)全面快速發(fā)展。高考成績從2008年開始捷報頻傳、連創(chuàng)新高。2011年高考,全面告捷,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本一上線52人,本二上線260人,本科上線人數1038人。應屆生本二上線人數是2010的2.3倍,其中全縣理科狀元、六縣聯(lián)合體**名——張鵬飛,以應屆生身份考取了664分,被哈工大本碩博連讀班錄取。石家莊高中教學會議上,學校獲得了全市高中“教學進步獎”,并取得高考標準分差全市縣中第三名的好成績。 2011年3月,學校成為教育部重點課題“全員育人導師制,三大步勵志教育”的實驗學校,“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的理念為學校管理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局面。勵志教育取得的成果吸引了縣內各初中學校、五縣聯(lián)合體學校、兄弟縣教育系統(tǒng)、外省市學校赴學校參觀取經。在石家莊市管理質量年現(xiàn)場經驗交流會上,我校和石家莊市二中、正定中學一起代表高中組進行了典型經驗交流。 學校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的教學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堅持“加強集體備課,打造高效課堂”的理念,三下洋思取經,四進衡水學習,與正定中學結為手拉手單位,到銀川一中學習新高考經驗,聘請名師到校傳經,五縣賽課實踐理念。集體教研、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提高課堂效率?!凹顝暮蛘n開始,激趣體現(xiàn)在導入,激情貫穿于始終,反饋貴在及時”的思路日漸成熟,一批批教學骨干、教壇新秀脫穎而出,為教學成績的提高和新課改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證。 2012年是元氏一中六十周年華誕,敬請曾在元氏一中學習和工作過的海內外校友親臨現(xiàn)址,共享盛舉。攜學友同憶芳華歲月,與母校共繪錦繡前程。 2013年的高考又獲歷史突破,實現(xiàn)了應、往屆“雙二百”的目標。本一上線119人,本二上線470人,本三上線1329人,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 元氏一中學生管理 實行封閉式軍事化管理,執(zhí)行全員寄宿制,學校教職工全員參與學生管理。兩周休息一天。 元氏一中文化 校園教學樓前廣場兩側建有兩個花園。不論是自然景觀,還是內含文化,兩個花園堪稱姊妹園。東為“暢想園”(正門朝西),西為“圓夢園”(正門朝東)。東有“磨劍亭”,西有“步云亭”;東有“壯懷池”,西有“冶情池”;東有“藏龍岡”,西有“凌云峰”;東有“尊師門”,西有“愛生門”。這樣設計和構思的用意是:在“暢想園”里,學子們可以“海闊天空”地暢想未來,并堅信自己就在“藏龍岡”,走近“壯懷池”更感壯志滿懷。只要牢記“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牢記“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牢記“機遇總是鐘情有所準備的人,成功永遠偏愛堅忍不拔的人”,在“磨劍亭”勤學苦練,持之以恒,就可以成為有所準備的人,就可以到西邊的“圓夢園”里去享受“夢想成真”的快樂。但是,到了“圓夢園”也不應視為終點,還要到“冶情池”邊進一步陶冶情操,祛除浮躁,站在“凌云峰”腳下望巔自問,敢否登攀?回味“欲成就偉業(yè),必先料有困難并有決心戰(zhàn)勝之。沒有困難就沒有奇跡,奇跡是從遍布困難的地上踩出來的”這句富于哲理的話,認識到“一帆風順”只可求而不可得。只有這樣持之以恒,勇破難關,最后才能通過“步云亭”而平步青云,扶搖直上。 還有,在“暢想園”里有“尊師門”,在“圓夢園”里有“愛生門”。學生尊老師,老師愛學生,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相互尊愛,才能相得益彰。因此,應提倡、形成和保持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另外,兩個花園里還有學校整體目標性用語?!皶诚雸@”里有“校以育人為本,教以創(chuàng)新為魂,師以敬業(yè)為樂,生以成才為志”,“圓夢園”里有“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這是用來激勵全校師生的。表達了對一中未來充滿希望的自信和對全校師生充滿愛意的深情希冀。 2010年高考取得優(yōu)異成績后,縣人大、政協(xié)到一中進行集體調研,總結了元氏一中迅速崛起的精神支柱——新一中精神: 亮劍精神:不怕艱難、敢于拼搏。 創(chuàng)新精神:善于學習、勇于實踐。 務實精神:不講空談,腳踏實地。 主人翁意識:大家一起來。 ![]() ![]() 預約報名:13582131626(微信) ![]() 目前10000+人已關注石家莊升學擇校
|